2017年9月8日下午,应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大学张晓兵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功能核酸荧光探针构建及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437必赢会员中心教师、研究生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卢小泉教授主持。
报告中,张教授详细完整地介绍了荧光探针由分子识别单元及信号转换单元组成,分子识别单元主要由抗体、小分子配体等扮演,而在此方面有一些应用研究的局限。基于此,张教授从2001年开始着力研究信号转换单元,并在此领域首次实现循环性信号增大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癌症细胞进行受疗,以最大限度发挥此荧光探针的价值。此外,创新性的制备了二氧化锰纳米片并利用其与谷胱甘肽的化学反应来阻止谷胱甘肽与单线态氧的反应从而保留单线态氧治疗癌症。最后,张教授讲述了用石墨烯包裹的银铜合金的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荧光探针在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应用。张教授的研究内容基于对重大疾病的发现及治疗而进行深层次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应用,正所谓,着眼于热点问题,着手于重点问题,在场的大部分老师及学生都在该报告中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张教授对老师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详细的解答并与老师学生进行了交流。
个人简介:
张晓兵,博士,湖南大学教授。张教授于1993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基本有机化工专业,1998年于湖南大学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2005年在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瑞典皇家工学院从事生物有机化学方向博士后研究,2005年3月加入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起任教授。分别于2008年6-9月以邀请教授的身份到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2009年2-8月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生物分析领域的科研合作。现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核酸适配体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其研究方向为荧光分子探针和荧光化学生物传感器。相关研究近6年发表通讯作者SCI源刊论文88篇,其中影响因子>5.0的论文64篇,影响因子>10.0的论文12篇,包括J. Am. Chem. Soc. 5篇,Angew. Chem. Int. Ed. 4篇,Anal. Chem. 28篇等,6篇论文为ESI高引论文(1%TOP),8篇论文他引超过100次。曾获2001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及201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等项目。现任《分析化学》及《中国科学-化学》编委。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2011年获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及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撰稿人:陕多亮
审稿人:宋鹏飞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0864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